(小学语文)(登山)说课稿
[04-17 00:56:43] 来源:http://www.ketang123.com 四年级语文说课 阅读:9568次
概要:茨基和列宁的几次对话,将两次登山有机地串成了一条线。第一次登山通过人物的对话,突出了列宁主动选择走险路的过程。第二次登山时则通过人物的对话,不仅突出了与第一次登山的不同之处,而且揭示了中心思想。文路清晰,层层深入,充分反映了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。 本课的教学目标: 一、通过学习课文,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,学习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品质。 二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,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练习抓课文的主要内容,提高阅读能力。 三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 教学目标一是根据这篇课文所反映的中心思想来决定的。课文通过记述列宁两次走那条险路的经过,赞扬列宁自找苦吃,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。列宁的这一精神从他决定走险路时就充分体现出来了,而决不只是表现在下山时。虽然第一次走险路有为了看日出的原因,但经过钻研教材,深入分析,联系全文来看,列宁选择走这条险路,已经充分体现出这位革命领袖的勇气和魄力,说明了列宁每时每刻、随时随地锻炼意志。这是应该把握的基调。 教学目标二是根据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决定的。“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”是人教社八册教材中的阅读重点训练项目之一。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中心思想,进行概括能力训练的课例。《登山》作为这一训练项目的第二课,起着巩固、强化训练的作用。因此,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,充分利用所学方法进行训练,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。 教学目标三是根据课后“思考·练习”5题制定的。这篇课文人物对话较多,因此,可以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,对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,促进学
(小学语文)(登山)说课稿,http://www.ketang123.com
说教材
《登山》是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。课文通过记述列宁隐居在普罗宁,有一天,为了看日出主动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。下山时,为了锻炼意志,他仍旧走那条小路的经过,赞扬了列宁同志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。
本文有以下两个特点。第一是:这篇课文记述列宁和巴果茨基一天内两次走险路的经过,因此在一篇文章中含有两个起因、经过、结果,这点是不同于学生常见的写事文章,需要渗透,为抓课文的主要内容做好铺垫。第二是:课文主要用巴果茨基和列宁的几次对话,将两次登山有机地串成了一条线。第一次登山通过人物的对话,突出了列宁主动选择走险路的过程。第二次登山时则通过人物的对话,不仅突出了与第一次登山的不同之处,而且揭示了中心思想。文路清晰,层层深入,充分反映了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。
本课的教学目标:
一、通过学习课文,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,学习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品质。
二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,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练习抓课文的主要内容,提高阅读能力。
三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教学目标一是根据这篇课文所反映的中心思想来决定的。课文通过记述列宁两次走那条险路的经过,赞扬列宁自找苦吃,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。列宁的这一精神从他决定走险路时就充分体现出来了,而决不只是表现在下山时。虽然第一次走险路有为了看日出的原因,但经过钻研教材,深入分析,联系全文来看,列宁选择走这条险路,已经充分体现出这位革命领袖的勇气和魄力,说明了列宁每时每刻、随时随地锻炼意志。这是应该把握的基调。
教学目标二是根据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决定的。“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”是人教社八册教材中的阅读重点训练项目之一。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中心思想,进行概括能力训练的课例。《登山》作为这一训练项目的第二课,起着巩固、强化训练的作用。因此,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,充分利用所学方法进行训练,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。
教学目标三是根据课后“思考·练习”5题制定的。这篇课文人物对话较多,因此,可以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,对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,促进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,在读中表达情感。
教学的重难点是:
重点:同目标一、二。
难点:引导学生体会出列宁第一次登山不光为了看日出,而是在锻炼意志。
课前准备:
师:投影片;有关列宁的材料。
生:阅读有关列宁同志的文章,了解时代背景。
说教学过程
一、质疑导入,明学习目标。
请学生读课题,启发学生结合登山对起因、经过、结果提出问题:为什么登山?怎样登山?登山的结果如何?教师明确学习目标:了解了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,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,那么如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呢?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。列宁到底为什么登山呢?这是我们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。
(通过这样质疑,想达到三个目的:1.弄清了这几个问题,也就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,为抓主要内容作了铺垫,将文路、教路和学路结合起来。2.从学生质疑入手,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,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、探究中心的兴趣,有利于促主体性发展。3.将写事文章的一般规律与具体课文相结合来质疑,既避免了学生随意性,起到了导疑的作用,又能围绕重点,颇有味道。)
二、了解列宁第一次登山的经过,体会列宁主动锻炼意志的品质。这一过程可分三部分进行。
(一)抓住“就走”,了解列宁是主动选择走险路的。
请学生带着问题(质疑提出的)读第二段,初步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,在交流自学情况后,教师让学生找到描写路险的句子,通过“路宽容一只脚,一边是峭壁,一边是深渊。”和“路宽只能容一只脚,一边是峭壁,一边是深渊。”的比较,再利用书上插图的直观效果,引导学生体会出这条近路太窄太险。并假设如果你面对这样的险路会怎么样呢?(害怕、不走、返回)可列宁是怎么决定的呢?学生读书找出后启发学生再次比较:“我们走那条小路吧。”和“我们就走那条小路吧!”在语气上什么不同?从而体会出列宁选择走这条险路的决心大,态度坚决。
(二)抓住“您能过去吗?”,体会列宁的勇敢。
教师提出问题:当巴果茨基对列宁说:“您不能从这儿过”时,列宁是怎么说的?怎么做的呢?带着问题读11至15自然段。自学交流后,启发学生思考:列宁为什么反问巴果茨基呢?他的问话中含着什么意思呢?并进行填空练习“您能过去吗?您____,我____。”(您能走过去,我就能走过去。您不怕危险,我也不怕危险。……)学生进一步体会出列宁是那么勇敢,那么充满自信。
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,练习分角色朗读3至13自然段,指导学生读出列宁(问路时)着急—(选路时)坚决、自信的语气变化。
(三)抓住“向前走”,体会列宁坚强的意志和勇于战胜艰险的勇气。
引导学生读书思考: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面走,他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,他害怕了吗?巴果茨基让他“往回走”,他听了吗?你从哪儿看出来的?学生找到课文的第17自然段。教师抓住“站立了几秒钟”,“定了定神”,让学生展开想象:此时列宁会想些什么?抓住“向前走”引导学生思考:怎样走?说明了什么?从而体会到列宁没有被危险吓倒,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,而是战胜了害怕,勇敢地走过险路,表现了列宁迎难而上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。
www.ketang123.com
这时,通过师生合作朗读15至17自然段,加深对内容的理解,同时抒发学生对列宁勇敢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的赞美之情。
教师启发学生体会列宁走过了险路,登上了山顶,看到了日出壮丽景色的心情,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18自然段。
[1] [2] 下一页
标签:四年级语文说课,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,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,说课稿 - 语文说课稿 - 四年级语文说课